取之于民,用之于民。2008年以来,合肥市财政收入连跨300亿元、400亿元、600亿元大关;地方财政收入四年累计实现939.8亿元,年均增长28.13%,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排名由2008年第13位上升至2011年的第9位;财政支出规模突破400亿元,由2008年的207.18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474.89亿元;在财政实力大幅增长的背景下,合肥市积极打造“民生财政”,集中更多财力用于改造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。
69.02亿元投向民生工程、社会保障待遇全面提标、医疗教育投入进一步加大……在日前召开的“科学发展新跨越奋勇争先进十强”喜迎十八大系列新闻发布会上,合肥市财政局副局长陈伟说,合肥财政收入不断取得新突破,在财政实力大增的情况下,合肥市通过打造“民生财政”,将更多的钱投向民生。
69亿投向33项民生工程
“民生财政”,其实质便是用之于民,即将钱用到关乎民众福祉的建设项目上。据陈伟介绍,自2007年我省实施民生工程以来,合肥市不断加大民生投入,政策覆盖面从2007年的300万人大步跃升至2012年的700万人,“今年,全市继续深入实施省定33项民生工程,累计投入69.02亿元,为2011年的1.38倍。”
在重大项目建设上,全市完成公租房住房建设面积约11万平方米,校舍安全加固(重建)面积达194467平方米。在惠民补助发放中,计生奖再次提标、农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市区内城乡统筹、五保供养提标后达到2000元,超省定标准460元。同时,2012年合肥市创新实施了群众体育设施工程、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书本费等七项具有合肥特色的民生工程项目。
医疗教育投入让居民享实惠
医疗教育发展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,要发展,资金投入支撑尤为关键。近年来,合肥市逐年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,全面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。自2009年起,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,从根本上减轻了群众看病负担。2012年合肥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资金由200元/人,大幅提高到240元/人,全面开展新农合门诊统筹工作,住院报销比例由55%-70%提高到70%-85%,住院按病种付费扩大到57组病种,大大降低了患者的就医负担。
在教育投入方面,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,不断建立健全办学设施设备均衡配置制度,实现了市区教育公共资源配置基本均衡。一方面,在合肥市全面取消高中择校生,切实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,彰显教育的公益性;另一方面,不断增加农民工子女就读点。截至2011年底,全市接受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校生数突破3万人,2012年我市农民工随迁子女定点学校增加至175所。据不完全统计,2005年以来,合肥市先后投入近1个亿,用于定点学校基本建设和配套建设。
多项经费连续五年零增长
“要实现‘民生财政’,厉行节约和严格控制行政运行成本十分重要。”陈伟说,一直以来,合肥市严格执行三公经费预算管理,预算安排时,行政事业单位公用经费、公务接待费、出国经费自2007年连续五年保持零增长。水电费按厉行节约的要求压缩。从2011年开始,水电费按前三年水电费实际支出数的平均数压缩15%安排预算。
与此同时,对专项消费性支出推出特别严格管理制度。建立健全公务用车使用管理制度,严格执行公务用车政府采购和“统一保险、定点维修、定点加油”制度,办公设备、宣传费、物业费等实行“打捆”集中采购。据统计,2012年办公设备集中打捆采购,涉及电脑、打印机、复印机、空调几十个品种,共分14个包,采购资金总额1463万元。通过公开招标,办公设备中标总金额1148万元,节约财政资金315万元,资金节余率达21.5%。
此外,在预算追加方面,仅考虑“重大和突发事件”。2012年预算执行中,市财政一般不办理预算追加,只有遇到国家政策调整或者防汛、抗旱、救灾、防疫等难以预见的重大因素需要追加预算的,才能由市直各部门、单位向市政府提出申请,财政部门提出意见后报市政府批准执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