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24日,记者从安徽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,安徽省财政厅研究起草了《安徽省推进“大资产”统筹管理总体工作方案》,并于近日印发实施。《方案》明确今年9月至12月组织实施“大资产”统筹管理工作,开展清查、确权、统筹盘活、与债务联动监管、与投资协同5个专项行动;2026年及以后持续推进。 谈及为何要出台此《方案》,省财政厅厅长谷剑锋表示,国有资产资源资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,我省经过多年发展积累,形成较大规模国有“三资”家底,国资报告显示,截至2024年底,全省企业国有资产16.48万亿元,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1.95万亿元,除此之外,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。 新形势下,提高资源配置效率、提升政府治理效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,实施“大资产”统筹管理能够有效破解发展约束、激活改革动能、重塑治理逻辑,意义重大、作用突显。 但从实际来看,当前国有“三资”管理仍存在部门条块分割、政策衔接不畅、资源统筹不足等问题,对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还有一定差距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《方案》应运而生。 据悉,《方案》界定了实施范围。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房屋、土地使用权、在建工程、股权、大型仪器设备、数据资产、保障性住房、公共基础设施八类资产,土地、矿产、水利、林业、能源五类资源,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存量资金、实有资金两类资金,纳入清查和统筹盘活范围。 同时,《方案》厘清了主要任务,明确摸清家底、统筹盘活、兜底保障、投资联动、监督管理5个关键环节19项工作举措、责任单位等。 围绕《方案》,安徽省财政厅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:打好“制度拳”,构建改革政策体系。协同省级相关部门单位,部署国有“三资”各领域具体改革工作,指导市县分层级推动,构建系统完备、协同高效的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体系。 用好“智慧库”,实现“三资”多维共治。完善统筹管理平台,分类建立全省国有“三资”总账和明细账,精准动态掌握底数,加强数据归集和信息共享,构建全生命周期管理、跨部门协同联动的治理生态。 下好“盘活棋”,提升统筹管理质效。用活用好调剂共享、匹配增量投资等盘活模式,精准对接经济社会发展不同场景,持续优化资源配置,强化资源统筹。 织好“监督网”,完善综合评价监管。构建涵盖国有“三资”、债务、投资等多领域的综合评价体系,推动形成闭环管理评价机制,织密筑牢多部门协同监督防线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