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 | 加入收藏
安徽要闻 政务动态 国际 国内
文体娱乐 社会民生 地市 农业
安徽经济 招商引资 房产动态
财经信息 投资理财 汽车信息
安徽旅游 地理 历史
旅游景点 名俗 名人
信息速递 安徽名企 人物风采
商业讯息 魅力品牌 安徽特产
首页 - 安徽要闻
试点建“海绵城市”让市民不再“看海”
【添加时间:2017-5-22 10:40:47】【双击自动滚屏阅读】

  夏季逢暴雨必涝是困扰我省城市的难题。不过,这种尴尬的局面在党的十八大以后,得到了较明显的改观。伴随着“海绵城市”理念的逐步深入,我省未来的城市建设中,排水防涝系统建设将不再以“修大管子”为主,而是让雨水就近被吸收。除了绿地、公园,包括道路、广场、公共建筑、住宅小区等在内的建筑都要像“海绵”一样会“呼吸”雨水。

  全面启动“海绵城市”建设

  所谓“海绵城市”,就是指城市要像海绵一样,遇到雨水时把它们吸纳起来,缺水的时候再吐出来利用。建设海绵城市要求城市有更多的海绵体,包括河、湖、池塘等天然水系,特殊的规划设计让城市中的绿地、花园、道路、房屋、广场成为滞留雨水的绿色设施。届时,整个城市将建立“渗、蓄、滞、用、排”等多种生态化技术的新型城市雨水处理系统,将80%左右的雨水留住。

  目前,我省已全面启动海绵城市建设,按照要求,到今年底,城市内涝积水点基本得到解决。到2020年,所有城市及60%以上的县城区基本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要求。

  作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市,池州市已在城市水环境、园林绿地、道路交通、建筑小区以及保障体系等方面取得进展。合肥、亳州、蚌埠、滁州、芜湖、宣城、铜陵、安庆、黄山等9个省试点城市及芜湖县、南陵县、泾县、潜山县、全椒县、宿松县等6个试点项目先行先试,省财政统筹安排1.04亿元专项补助资金。

  实施“四大工程”整治内涝

  根据要求,我省试点城市要突破传统的“以排为主”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,以建筑与小区、绿地与广场、城市道路、城市水系等城市基础设施作为载体,通过多种生态化技术,构建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。通过探索构建城市雨水开发体系,根治城市内涝顽疾。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、雨水花园、下沉式绿地等“绿色”措施来组织排水,以“慢排缓释”和“源头分散”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。海绵城市建成后,降雨时能就地或就近吸收、存蓄、渗透、净化雨水,补充地下水、调节水循环;干旱缺水时,再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。

  与此同时,我省还将落实城市排水防涝三年行动的各项安排,加快推进排水管渠、排涝泵站、雨洪行泄和调蓄、雨水渗透等“四大工程”,并利用,基本完成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市易涝点整治。新建、改造排水管网2000公里,城市建成区5%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。

  合肥雨水调蓄池初见功效

  合肥历史上是一个遭受洪水灾害较频繁的城市,也是全国31个重点防洪城市之一。不少市民至今还记得2010年的暴雨之痛,城区降雨达100毫米,老城区市府广场、阜南路等多处积水;当涂路、张洼路等多处下穿桥淹没水底……

  去年夏天,一场罕见的持续强降雨袭击我省,多个城市“看海”时,合肥主城尤其是老城区相对淡定。

  建设“海绵城市”便是合肥告别内涝的原因之一。据悉,合肥市利用城市公园绿地地下空间,相继建成杏花、逍遥津等雨水调蓄池。这些雨水调蓄池去年初见功效,增强了城市抗涝能力。十三五期间,合肥市还计划新建调蓄设施48座,可容纳361个标准游泳池的雨水调蓄池,规划建设城市综合管廊约150公里。

  此外,合肥近年也在大面积建设森林绿地,最大限度恢复城市土地自然生态肌理;大规模建设人工湖,在河流下游和城郊接合部建设湿地。目前,合肥城区有天鹅湖、方兴湖、翡翠湖、柏堰湖、少荃湖等多个人工湖泊,并建设了巢湖沿岸生态湿地、滨湖森林湿地公园、蜀山柏堰湖湿地、董铺水库生态湿地、大房郢水库湿地等大量人工湿地。

 

上一条:安徽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 主城区这种垃圾车禁行
下一条:创新开放,安徽呈现“好前景”
 
图片信息
最新信息
建议及投诉邮箱:hww0551@126.com 值班热线:15056079090 意见与建议

皖ICP证:皖ICP备16016461号-2